
-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致病因子-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齿和骨骼的改变。牙齿损伤的表现称为氟斑牙,其牙釉质可出现白垩、着色或缺损改变,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咀嚼及消化功能,危害健康。骨骼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称为氟骨症,腰腿及全身关节可出现麻木、疼痛等,重者弯腰驼背,发生功能障碍,终至瘫痪。本文主要介绍氟斑牙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一、氟斑牙的临床表现
氟斑牙是在牙发育形成期间,由于机体摄氟过多导致牙釉质矿化不全而引起的牙体硬组织改变,临床上肉眼可见牙釉质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样改变,也称氟牙症。牙齿是机体对氟化物为敏感的器官。氟斑牙是地方性氟中毒早出现的体征。重病区出生成长的儿童几乎都可患氟斑牙。机体外露的这一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现已证实氟斑牙的流行强度和牙釉质的病损程度与机体摄氟量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因此,人们对氟斑牙这一信息#为关注。利用这一信息来反映个体和(或)群体的氟中毒程度,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估环境的氟水平,制订机体的摄氟标准、食物氟标准、饮水氟标准及某些含氟污染物排放氟标准等等。
氟斑牙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白垩样变 牙齿表面部分或全部釉面失去光泽,出现不透明的白垩样或粗糙似粉笔样的条纹、斑点、斑块,或整个牙面呈白色粉笔样改变。
2.釉质着色 牙表面出现点、片状浅黄褐色、黄褐色、深褐色病变,重者呈黑褐色,着色不能被刮除。
3.釉质缺损 牙釉质破坏、脱落,牙面出现点状甚至地图样凹坑,缺损呈浅蜂窝状,深度仅限于釉质层,严重者釉质大片缺失。
氟斑牙一旦形成永不消褪,早出现于切齿,犬齿也易发生,严重时其他牙齿也可受累,时间长了牙齿由于磨损而变短,并易脱落。
二、氟斑牙的分类方法及诊断标准
国内外对于氟斑牙的诊断标准分类方法是相当繁多的,如有三型法、三型九度法、Dean氏法、TF法、Horowitz氏法、陈氏分类法等。Dean氏法是#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五级分类法,1991年,我国卫生部地病司将经过修订的Dean氏法定为全国统一的分类方法。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新的氟斑牙诊断标准。
(一)氟斑牙诊断要求
1.检查时,需光线充足,清洁牙的唇颊面,使牙面保持洁净、干燥。
2.检查每个牙唇颊面牙釉质损害状况后,选择2颗病损重的牙,依其釉面损害程度逐个进行氟斑牙分度诊断,若被选的2颗牙受损程度不同,则以受损程度较轻的氟斑牙诊断,代表受检者的氟斑牙诊断分度。
3.乳牙、恒牙氟斑牙应分开记录,乳牙、恒牙同时存在时只查恒牙氟斑牙。 4.检查部位为牙的唇颊面。
有明确的牙发育期间摄氟过量病史,结合临床检查,按照氟牙症诊断要求,凡具有上述临床表现中任意一项者,可确诊为氟斑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