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眼知识

-
视网膜的神经感觉层延伸到锯齿缘,并向前与扁平部的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接。颞侧锯齿缘宽2.1毫米,鼻侧锯齿缘宽0.7-0.8毫米。锯齿缘在鼻侧比颞侧更加靠前, 鼻侧锯齿缘在角膜缘后约6毫米,而颞侧锯齿缘在角膜缘后约7毫米。从锯齿缘到视神经的平均距离在颞侧为32.5毫米,鼻侧为27毫米,上方和下方为31毫米。视网膜本身是一个薄而透明的组织,在视神经附近厚,约0.56毫米。随着向前延伸,视网膜逐渐变薄,在中心凹区域,其厚度大约0.2毫米,在赤道部约为0.18毫米,在锯齿缘约为0.1毫米。神经纤维层在视盘附近增厚,是视网膜中#进入视盘成为视神经的结构。视网膜的神经感觉层有9层,在内外丛状层,互相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接并汇入节细胞层。视网膜内层的Muller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到支持作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是一个单层细胞组织,其密度不均匀,每个细胞呈个六角形,表面有绒毛,围绕着光感受器外节。它还含有黑色素颗粒,在黄斑中心区域其色素密度更高,更加呈现立方体状。
玻璃膜(Bruch'smembrane)是脉络膜的内层,由中间的弹力纤维层和内外两侧的胶原纤维层构成。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构成了玻璃膜的边界(这种解释尚有争议)。有些人认为玻璃膜是脉络膜基质的一部分。脉络膜循环由集中在黄斑和视盘附近的睫状短动脉或脉络膜动脉提供。复杂的吻合血管网形成位于玻璃膜外侧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网。在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形成小叶状,血液由小叶中央动脉流入,由周围环绕的静脉引流出。
图1-1:左:眼底照片(与纵向切面相对应),a)中心小凹(foveola),b)中央凹(fovea),c)旁中心凹(parafovea),d)中心凹周围区(perifovea)。右:示意图,显示了黄斑中心凹(fovea),中心小凹(foveola),黄斑(macula),和周边眼底。
图1-2:这张图显示了黄斑中心凹、黄斑、周边视网膜及视神经的组织学结构。视网膜内层是内界膜(ILM),向外依次是神经纤维层(NF)、神经节细胞层(GC)、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中界膜(MLM),外丛状层(OPL),外核层(ONL),外界膜(EXL),光感受器内节(IS),光感受器外节(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
图1-3:这几张图分别显示的是视神经(上图)、黄斑区及外层巩膜(中图)和视网膜(下图)的组织学切片。
眼底
图1-4:这是一个色素相对较轻的眼底的拼图。透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以见到脉络膜血管。该眼球的脉络膜由来自眼动脉的10-20根睫状后短动脉提供大量的血流,终回流入4个涡静脉(箭头)。鼻侧和颞侧的睫状后长动脉供应前部的脉络膜。
玻璃体
玻璃体由晶状体后囊向后填充至视网膜表面。其体积大约是3.9 ml,大约占成年人眼球的2/3到3/4。其后部呈球形,前部由于晶状体的压迫而成碟型。玻璃体皮质由3种成分组成:(1)胶原样纤维;(2)细胞;(3)粘多糖和其他蛋白质。玻璃体皮质表面覆盖有薄薄的透明膜。在后#,可以有伸展至视网膜血管弓的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recorticalvitreous pocket)。
图1-5:正常的眼睛有一个后部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osterior precorticalvitreous pocket,PPVP),它位于后#部眼底之前,并被眼底颞侧血管弓所包围(箭头)。PPVP的后壁由一层薄薄的玻璃体皮质构成,其他部分则由玻璃体构成。PPVP偶尔与相邻的玻璃体陷凹相融合。玻璃体后脱离时常可见到这种结构,有时也可见于正常眼。此图由LennartBerglin医生,Louise Bergman 医生,和HenryF. Edelhauser医生惠赠
视网膜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内表面,与视神经相连,并终连 接到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一种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和感光细胞(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构成的复杂层状结构。其中有大约6百万视锥细胞(主要集中于黄斑中心凹),以及1.25亿的视锥细胞(主要位于周边视网膜)。
图1-6:该图显示了大致正常眼底的视网膜血管分布情况。视网膜静脉的颜色比橙红色的动脉暗,可以见到四个血管弓,包括两个鼻侧和两个颞侧。
黄斑
黄斑是指包括旁中心凹在内的区域(直径约2.85毫米),但一些视网膜专家将黄斑等同于中心凹区(直径约1.8毫米)。中心凹是黄斑中央一个1.5毫米直径的凹陷,位于视盘颞侧4毫米偏下0.8毫米。中心凹平均厚度为0.25毫米左右,大约是相邻视网膜厚度的一半。中心凹中央0.35毫米是中心小凹,位于视网膜无毛细血管区(直径约0.5毫米)内。中心小凹中央光感受器层的一个小突起被称为脐,由密集拉长的视锥细胞构成。环绕中心凹的是一个0.5毫米宽的环形区域,该区域内神经节细胞、内核层和外丛状层Henle纤维厚,被称为旁中心凹(parafoveal)。再向外是1.5毫米的环中心凹周围区(perifoveal),如同周边视网膜,该区域的神经节细胞由5-7层减少到单层。在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有一些变动,环中心凹区缺乏视网膜血管,中心小凹区没有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形态上变得类似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外段长并接近RPE细胞顶端。在中心凹边缘,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变厚但在中心凹内消失。在中心小凹部位,只存在光感受器细胞和Müller细胞突起。每一个感光细胞与单个双#细胞或单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产生视觉刺激的大传输。
图1-7:在临床上,黄斑的形态学标记并不十分明显。然而,中央凹周围的暗区是比较明显的标志,其色素来源于视网膜的固有色素(叶黄素)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黑色素。